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重磅消息:IPO被否企业,被否之后3年内不得通过借壳上市!
图1:证监会官网信息
证监会重拳规范IPO被否企业借壳重组
在这个标题为“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”的常见问题解答中,证监会对被否企业作为资产参与借壳重组进行了回应。
以下为问答全文:
问:如企业在申报IPO被否决后拟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,请问对此有何监管标准?
答:我会将区分交易类型,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: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(俗称借壳上市),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;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,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,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、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。我会将统筹沪深证券交易所、证监局,通过问询、实地核查等措施,加强监管,切实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。
证监会表示,将区分交易类型,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: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(俗称借壳上市),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;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,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,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、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。我会将统筹沪深证券交易所、证监局,通过问询、实地核查等措施,加强监管,切实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。
深圳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分析,证监会这一问答的核心是规范IPO被否企业的借壳重组,防范监管套利,即不符合IPO条件的企业通过借壳的方式变相上市;不仅是借壳,即使IPO被否企业作为被并购标的未达到借壳要求,也会加强信息披露监管。
该投行人士表示,这个消息在投行圈产生重大影响,由于IPO被否后3年内不得借壳重组,因而企业首次申报IPO会更加谨慎,甚至在发审会通过概率不高的情况下,会主动撤回申请,因为IPO一旦未通过对后续资本运作会产生不利影响。
另一位投行人士表示,原本手上有个IPO被否的企业,本想过半年重新申报IPO,或是借壳上市,由于后者现在需要3年,只能是重新IPO一条路了。IPO被否后,半年后可重新申报。
投行业务受冲击?
一大型券商投行业务人员表示,这个规定今天出来,投行界反响还是比较大的:相当于被否企业借壳的路子堵死了,等三年基本都不会考虑了;另外还有后半句,被否企业被上市公司收购也暗示会从严审核。
“我们现在手上也有一些别的被否企业,换了我们券商去做,想被否之后半年后重新申报IPO,在此同时也考虑借壳,因为他们有五个亿利润,所以大概率构成借壳,现在第二条路堵死了,只能好好重新二次申报了”。
他认为,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影响,就是不让企业和券商留有幻想,以为否了之后还可以再来,也可以借壳或被并购。以前因为IPO周期长,所以很多企业和券商都会带病申报IPO,在排队的过程中规范,规范好了时间也差不多排到了。
现在出了这个政策后,券商和企业都会更加注重一次申报的质量,如果失败了,会有不利影响。当然这个政策也有漏洞,就是如果在上会审核前,企业和券商觉得过不了,就很可能不会强行上发审会,而是选择撤材料,这样就基本不影响了。撤材料,也可以再申报,借壳也不用等三年,跟被否差别还是很大的。具体的影响有多大还得在实操中检验。
被否企业6个月后可继续申报IPO
被否后再次IPO的过会率有多高?
对于IPO被否的企业,借壳重组的路得再过3年,如果想继续在A股上市的话,继续IPO估计是重要选择,半年后即可继续IPO;或者是未达到借壳条件的被并购,这个也会加强监管。
根据在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》第三十九条规定:股票发行申请未获核准的,自中国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之日起 6 个月后,发行人可再次提出股票发行申请。
根据广证恒生此前研报统计情况来看,从通过率来看,二次申请IPO成功率高达90.7%;从申请间隔时间来看,平均二次IPO的时间为2.33年,71.34%的企业在三年内选择二次IPO。
从申请时间间隔看,距离第二次申请最短的是186天,最长的有6.91年,平均二次IPO的时间为2.33年,有15.29%的企业选择在一年内二次申请IPO,有54.78%的企业选择在两年内再次申请上市,71.34%的企业在三年内选择二次IPO,28.66%企业选择三年后再次重启IPO。
最近三年146家企业被否
Wind数据显示,最近3年,已有146家企业IPO被否,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目前都不适合进行借壳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有的企业已经通过重新IPO完成上市,如2015年3月被否的中公高科,就已经在2017年8月挂牌上市。
表1:146家IPO被否企业一览
分区域来看,传统的IPO大省(市)广东、浙江、北京、江苏、上海等地被否的企业较多,分别有26家、20家、14家、13家、13家企业IPO被否。
表2:各省区市IPO被否数量
分板块来看,上海主板有52家被否,深圳中小板、创业板分别有23家、71家被否。
表3:分板块被否情况
从各家券商主承销情况来看,国金证券、招商证券各有10个项目(企业IPO)被否,海通证券8个项目被否,安信证券、广发证券、申万宏源证券、兴业证券、中信证券等也均有7个项目被否,中德证券、国海证券、国信证券、华林证券等另外38家券商也有项目被否。
表4:按主承销商被否情况
壳股利好还是利空?
一位私募投资人士表示,IPO被否企业3年内不得借壳,这一规定将进一步打击壳股价值,过往壳股炒作都是重组概念,如今在监管从严背景下,壳股的出路又受到重磅打压。
经过近几年的去泡沫,大量壳股市值已经大幅缩水。据统计,目前20亿元市值以下股票已经多达167只(不含上市未开板新股),这其中很多是主营业务不佳的类壳股。
不过,也有市场人士认为,这或许反倒会利好壳股,因为对于一些担心IPO无法通过的企业,可能选择借壳重组或一般的并购重组,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。
图2:部分低市值公司一览
有网友表示:“中国式注册制,其实现在已经是了。”
注册制改革
所谓“股票发行注册制”,就是IPO注册制,是指把企业发行新股、上市的权力交还给市场和企业自己。而目前A股实施的是“核准制”,其实质是审批制。
审批制的意思是说,发审委、交易所、证监会等对欲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全面负责,不仅审核公司的财务指标,还要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作出判断。此外,还控制新股发行的价格、数量、发行时机。
注册制下,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、发展前景等等,都由企业自己、中介机构(保荐人等)负责其真实性,交易所、证监会只审核有没有提交应该提交的资料、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,程序上是不是合规。一言以蔽之,上市将变得容易,主要在上市之后监管,作假的代价会很大,处罚会更加严厉。
注册制下,管理层不再控制新股发行的数量、价格、时机。此外,上市公司退市比率会上升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股市风险将加大,股票供应量将加大。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,会因为注册制的到来而降低。当然,在注册制下,散户生存会更加困难,市场将变成机构之间的博弈。
作为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,注册制被各方寄予厚望。按照程序来说,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做出决定,然后证监会再出台相关细则就可以落地。
据知情人士表示,时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对注册制“心急火燎”,因此相关部门在加班加点地研究制定实施注册制的相关规则,争取2016年3月注册制要有结果。当时肖刚曾表示:“在股市异常波动之后,《证券法》修订推迟,国务院可能采取法律授权方式出台意见解决,全力以赴让注册制在明年三月要有结果。”
因此,就有了上文提到国务院《决议》。决议表示“注册制推行授权”2016年3月1日施行,期限两年。即注册制最早3月1日实行,最晚2018年3月1日实行。因为注册制作为新制度肯定有一个试行-评估-调整-实行的大体过程,不会立刻马上实行。
2015年12月27日决议公布,12月28日,两市高开低走,上午弱势震荡,下午3600失守行情加速下跌,并最终收到最低点3533,形成增量大跌近百点。一日的跌幅直接吃掉了上周的反弹,把近半个月的涨幅回吐一半。且市场普跌,未见到救市资金入场,上证50跌幅居前,在险资和产业资金频频举牌蓝筹的大背景下,突然由热转冷,冷人深思。
“注册制推行授权”是2015年年末急急推出来的办法,结果2016年年初便遭遇熔断股灾。刘士余上台后表示,注册制是必须搞的。但是,至于怎么搞,要好好研究。
因而注册制便被“无限期推迟”了。
事实上的注册制
分析人士曾指出,2015年年末决策层之所以要如此急吼吼的推出注册制改革,就是随着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的急骤攀升,过去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会给国内金融业带来冲击。所以,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通过资本市场来直接融资的重要性。所以注册制推出后肯定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,但不会过多让市场承担新股上市压力。因为,决策层也担心股市直接融资的功能因此而完全丧失。
或许是基于上述考量,注册制虽然被“无限期推迟”了,发行新股的数量却一点也不少。2017年全年共有479家企业上会,380家获得通过,整体过会率为79.33%。与此同时,433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成功上市,新股的审核数量及上市发行数量双双创出历史新高。
从发行规模上来看,2017年IPO上市企业达433家,融资金额2259.2亿元。相较2016年227只新股,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分别增长89%、49%。上市数量超过2010年的347家,创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年的最高纪录。
如今,注册制推行的声音再起,未来两年资本市场恐不平静。面对由审核制向注册制的转变,市场担心的是两点问题:第一,注册制之后将会有大量公司争先恐后上市,导致指数下挫,让市场信心丧失。第二,注册制实施后,小盘股的高溢价格局将被打破,市场估值将回归理性,投机空间小了,选股难度会增加,散户逐渐被挤出市场。